由於当过王子伴读、也当过官位不高不低的典侍,所以殷续深知有良伴相辅的重要性,因此他立刻上书樊应槐,希望在徽国各地广兴学制、拔擢人才。
他希望徽国百姓能够多学才识,便在每个县城都设立官学,若其中有成绩优异者,便举报上京,好让更多人才能够得到重用。
再者,殷续也增设了巡查官,让他们在徽国各处暗中巡查,好弥补缺少凤御传达旨意後,贪官污吏不容易被揭发的问题。
过去由於凤御会代天传旨,将贪官恶吏的行止直接告诉君王,因此徽国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贪赃枉法的官吏。
但这样的繁华荣光也只限於从前,如今少了凤御,上天虽见却不得言,不会再有人指证这些在暗地里贪污的官差,所以日後难免让地方官有恃无恐,开始中饱私囊,甚至是压榨百姓。
为提早预防这现象,殷续便选出巡查官代为视察,并且每年更换人选,以避免收买问题。
然後,为了繁荣各地,殷续又谨订新制,鼓励不同乡镇、不同地方的百姓,各自发展独有的技艺与特产。
此举,为的是不让大家依赖物价来考量,只要见米价高就抢着种米、布价高就忙着织布,造成米盛产过量或是布料供应过多,形成供过於求、致使价格反倒滑落,让百姓白忙一场。
而且这样的情况也容易引起民间物价混乱,物资供应不平衡,所以殷续索性仔细调查各地的风土特色,若是陶土品质好的地方,便设官窑,恒定每年陶器的产量;而水源丰沛的地方,便发展农业,提供徽国国内稳定的粮食。
这些新政策,都是殷续为了不辜负樊应槐的提拔,并且考量到徽国的将来,以及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而推行的新制,因为他的宰相身分,再加上徽王的器重,还有早已惯於受命上天的朝臣听话的回应,因此这一个个被樊应槐应允的新制,很快地便在徽国国内推广开来。
没有殷续当初担忧的朝臣不合、没有人大加反对,对於殷续的努力,朝臣们都认真地接下命令、加以执行。
面对这样令人喜出望外的情况,照理来说殷续该是感到欣慰的。因为如此一来,朝中便能新添更多的人才,而各地蠢蠢慾动的贪官亦会跟着自我节制,国内的粮食布匹等各项物产亦能稳定供应,令百姓的日子无忧无虑。
只是,在殷续施行这些新制约莫一年之後,虽然徽国上下开始有了转变,却也相对地出现了不少问题。
来自各地的人才,渐渐在宫中成为殷续新的助力,而各地闹事的贪官似乎也因巡查官的增设,并不敢随意妄动,至於织布场、制陶场等设立官厂的地方,也跟着呈现繁荣和乐的景象。
这一切的回报,看来似乎都在应和着殷续的努力;偏偏三不五时就会收到某地出现难民流窜、哪边又有强盗围山聚集之类的陈情,而且接连不断。
甚至,在过冬之後,这样的状况非但没有缓和,还变得更严重了。
找不出原因的殷续镇日埋首各地的陈情书当中,一有空闲便调阅过去徽国盛世时的治理记载,可惜无论他如何努力、几乎想破了头,就是找不到隐藏在安和乐利表象之下的祸因出於何处。
也因此,愁思逐渐染上了殷续的眉梢,让他这个新任宰相,成天挂着抹不去的浓浓忧心……
「殷宰相,有事心烦?」厚实的嗓音带着温和的关怀语调,在殷续的耳边响起。
「不,没事……」殷续抽回神智,一抬眼,正好对上面前傅衡的打量眸光,让他有些歉疚。
傅衡身居护东将军,与他、徽王樊应槐都是当年力挺废除凤御制度的人,性情沉稳而正直,亦是樊应槐身边的得力助手,在他升任宰相後,亦私下帮过他不少忙。
原本今日难得偷闲,所以傅衡便请他过府叙旧,顺道品茶、下棋,可他却又把这事搁得忘了,兀自想起政务来。
「瞧你茶没喝上几口,棋亦未动半子,怎会没事?」傅衡体贴地替殷续取走他搁置在手上多时却没放上棋盘的棋子,放回盒里,淡笑道:「若是能够分忧解劳之事,不妨告诉我。」
「这……」殷续迸出苦笑,
..(本章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一小节继续阅读).. 小技巧:电脑键盘方向→键直接阅读下一节